公告: ※在此特別感謝所有造訪過『台北瑞居』的朋友: 對小舍屋內的各項設備,都能珍惜使用, 讓下位朋友也能得从分亨。 非常欢迎你(妳)們下回有机會再來作客

美食品臺北 我的美食&人生情緣(下)

2011081012:39
美食品臺北 我的美食&人生情緣(下)
我妹妹韓良憶也有她的康青龍街區美味地圖,如今住在鹿特丹的她,每次回臺北會買「馬家餅舖」的燒餅帶回荷蘭,知道我還是常常去「正記」買南京鹹水鴨、去「醉的小品」買醉雞醉蝦、去東門市場裡買福州燕丸,她若想到這些小食一定會流口水的。

【文/韓良露;圖/南村落】

老店新店並存 美味傳統不變

搬到康青龍街區時,小弟還在念小學,他的口味記憶多半是在這一帶養成的,如今長年居住在美國的他,回臺北一定會去吃東門市場裡的「羅媽媽」、「黃媽媽米粉湯」,會在市場旁的無名小攤(但人家可是開了快50年,卻連招牌都不必掛)吃海鮮鍋燒麵,也去吃永康牛肉麵(但他可是從不曾掛過永康牛肉麵招牌的永康公園口的牛肉麵吃起),還有誠記的越南牛肉河粉,這些小弟的飲食回憶,多是我帶著他吃來吃去的,怎麼那個小小的8、9歲的孩子,如今也是邁入40好幾的中年了。

我妹妹韓良憶也有她的康青龍街區美味地圖,如今住在鹿特丹的她,每次回臺北會買「馬家餅舖」的燒餅帶回荷蘭,知道我還是常常去「正記」買南京鹹水鴨、去「醉的小品」買醉雞醉蝦、去東門市場裡買福州燕丸,她若想到這些小食一定會流口水的。

我和康青龍街區的美味情緣迄今仍是未完的故事,住在附近的我,看著這個區域過去30多年的變遷,有的老店消失了,有的新店也變成了老店,好在這個區域仍保持了家庭菜和人情味的美味傳統。

除了銀翼外,這裡少見大型的餐廳(連鼎泰豐這樣一層一層擴大,每一樓層都不大的格局,也都還有小館的風味),連鎖店也不多(高記、鼎泰豐的本店都在這,發展連鎖也是過去10年才有的事),這裡更多的是廚師兼老闆的小飯館,不管是60年代巧味食堂的臺菜,或標榜館小來大的「大來小館」臺菜,或隱於市的「大、小隱臺菜」,或新興的「府岸」、「呂桑」、「喫飯」、「豐盛」等,就可看出過去20年臺菜浪淘盡江浙菜的浪頭之大。

多元融合交錯的味覺聚集地

康青龍街區一直是臺北各族群味覺混居融合之地,有小飯館,也有小吃店,其中以賣便當為主的「厝內咖哩」、「郭媽媽」等,都是價廉又可口的媽媽味道。
這裡還有比有機飲食觀念風潮更領先、推廣自然蔬食農法的「回留」,以及各種新穎的小店,不管是賣手釣本島魚鮮的「漁泊食堂」,或賣新疆燒烤的「鴻疆石」,或在法國酒館裡賣臺式鵝肉的「樂朋小館」,或是年輕人開的日式手感居酒屋「椿」,或義式風味的「兔子聽音樂」,或美味到傍晚我一定買不到麵包的「珠寶盒」,或清雅細緻的「小慢」,或辣不怕的「韓記老虎麵」,或夫婦二人打理賣溫州餛飩的街坊小店和黃昏才在家門口推出的小滷味攤,或一大早就在樹下賣的花枝羹、炒米粉,或可以坐在街區看人世風景的「小自由咖啡館」,或深夜臺北腦容量聚集最發達的「Mei's Tea Bar」……。

飲食與情感的連結
專屬的難忘記憶

 

時光匆匆,在我進入漸漸老大的階段(有誰知道我心中的自己還未過35歲!),阿嬤、母親都已離世,父親又高齡88歲了,早年帶領我建立臺北美味情緣的人走的走、老的老,今年父親坐上了輪椅更少出門了,我走在臺北各地的街頭,回憶人生的情份與飲食的緣份,真是既甜蜜又傷感……。

如今的我,常常奔波各地買記憶中的美味外送回家給父親品嘗,父親都說:「何必呢!我現在老了,沒什麼胃口。」但我看到的卻是只要買的是父親愛吃的東西,他胃口一定會變好。

我最常買外食的地方自然是康青龍街區一帶了,去「金雞園」買蒸餃、去「銀翼」買豆沙小包、去「信遠齋」買醬肉……,在父親還在的時候,這可能是我最能表達父女美味情緣的方式了,臺北美味情緣其實就是紀念和家人親人朋友相處而難忘的人生情緣。

編按:本篇為作者自述從小生活在臺北之美食回憶,部分店家因時代更迭已無營業,各店營業情形以實際現況為準。
 

※延伸閱讀:
美食品臺北 我的美食&人生情緣(上)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七月號第522期】